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2010-03-06 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馬頭圍道重建「捨我其誰,義所當行」

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馬頭圍道重建「捨我其誰,義所當行」


各位馬頭圍道、鶴園街、春田街重建區的街坊:

今年一月底,馬頭圍道不幸發生塌樓事件。事發之後,我和市建局的同事,立刻研究可以如何幫助受影響的街坊。兩個星期前,我們公佈了重建災場兩列樓齡超過50年樓宇的決定。

在上星期日的居民大會,我就這個計劃和很多街坊談論。有街坊對我說,自從塌樓之後,晚晚發惡夢;另一位太太住在當日倒塌的J座,她說事發至今未曾熟睡,每晚驚醒多次,當知道我們會重建,立刻放下心頭大石。很多居民都歡迎市建局重建兩排樓宇的做法。

在大會上面我也聽到另一些聲音,有住在春田街雙數的街坊,認為他們的樓宇和馬頭圍道近似,問我們今次重建為何沒有把他們包括在內。

今次馬頭圍道重建最重要的目標,是要令受塌樓事件影響的街坊,藉重建計劃盡快遷出。因此我們實施一些一次性的特別安排。他們如果可以越早擺脫陰影,就可以越早開展新生活。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在決定重建範圍的時候,我們堅守一個原則 --「急事急辦、速戰速決」。所以座落在春田街雙數的樓宇,我們在衡量過事件緩急以及優先次序之後,為免有可能會拖慢計劃的進度,令馬頭圍道的居民,受更長時間的煎熬,因此並未列入今次因塌樓意外而啟動的特別計劃之內。

今次居民大會,亦有一些商舖表示不希望因為重建搬走。

類似的多元聲音討論,差不多在每次市區重建計劃過程都浮現。根據過往經驗,每一次重建,沉默的大多數,特別是住在重建區的居民,都表示歡迎,但因為他們選擇沉默,所以未能吸引公眾注意;此外,有人反對重建,有人想盡快重建,有人想樓換樓,有人想用保育或是復修去代替重建等等。不同的聲音,迴異的立場,無論是從維護自己的權益,抑或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都樂意聆聽,並作出理性的平衡。

而我亦希望乘今次馬頭圍重建計劃,解釋一下市建局在舊區重建方面的看法。

市區重建局一向認為,我們必須正視兩個現實:第一、正視香港樓宇老化的現實。現時香港現時有超過1,500棟樓宇,屬明顯失修;第二、正視舊區居民居住環境惡劣的現實。我們不能因為個人的浪漫情懷,而犧牲需要我援手的弱勢社群。今次在馬頭圍重建區,我們見到有單位分割成七間房;有位90歲的婆婆,因為住在五樓,走樓梯極不方便,天天困在家中;有街坊自從塌樓之後,鄰居陸續避走他處,留下一人獨對空房。

市建局工作的重點,是「更新舊區、改善環境、造福社群」。我們希望通過更新舊區,令居民得到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市建局在重建發展項目所花和所得的每一分一毫,都屬於香港社會,我們會用作補貼其他重建項目,或是保育、復修及地區活化工作。

以馬頭圍道重建計劃為例,整個重建項目由於要安置大批租客,加上市建局的賠償較為優厚,項目的成本比私人發展商高,因此預計項目會有超過7億元的虧損。即使如此,我們認為重建馬頭圍道– 捨我其誰,義所當行。

今次為配合需要,馬頭圍道重建項目將計劃興建小型單位,預計數目超過400個,單位面積全部少於500平方呎。其他特色包括沿馬頭圍道及鶴園街提供低樓層的店舖建築,以重現現時街舖的情況。公共空間方面,我們預留約10,000平方呎,作為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之用,另外還有5,000平方呎的地面公共休憩用地,用作改善街道面貌以及令區內環境更加舒適。重建區的自住業主,更可以優先購買未來的新樓;重建區的商戶,亦可以優先租用未來的新舖。

我們希望馬頭圍道重建計劃盡快好夢成真。如果街坊收了賠償、上了公屋或是買了新居後,能告訴我們,「日日有覺好瞓」的話,將會是對我和所有我的同事最大的回報。

            張震遠
2010年3月6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