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2010-05-22 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期待各走一步收窄分歧

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期待各走一步收窄分歧

標題由編輯所加
Simon:

您好!最近英國大選,幾十年來首次出現所謂「懸峙」國會。您曾在英國居住及工作30年,十分關心英國政局,並長期支持新工黨;可是,今次工黨却大敗。

原本在社會經濟哲學上南轅北轍的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竟能組成聯合政府,並同意把改革選舉制度放在共同施政議程上,令困擾不已的政局,一下子變得柳暗花明,舉國步入新氣象中,充分展示了政治妥協的藝術。

回到香港,十多年來,我們的政局一池死水。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我您一直參與民主運動,積極爭取普選 - 打從爭取八八直選及基本法政制討論起,我們的個人命運便與政改歷程分不開。而您97年時回歸香港定居,也是為了見証一個新香港的時代。

可惜,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普選目標仍未落實,這的確令不少我們這輩人及年青一代感到失落沮喪。民眾對政制不滿,也連帶影響政府的威信,使施政能力不彰,政局陷於空轉內耗。

今年初,部份泛民主派議員發起「五區請辭、補選公投」,以突出爭取普選的訴求。但是,上星期日的補選,只有17.2%選民投票。

多年來的民意調查,均顯示大多數市民支持普選民主。這些訴求,無須再以「補選公投」的行動去確定。相信不投票的人當中,不少其實也支持普選,只是不認同「補選公投」行動而已。

   補選並沒有解決當前的政改困局。現在,補選完畢,各方還須返回到政改的談判桌來,因為深層次矛盾仍未解決。

經歷八十年代有關政制的大辯論後,中央政府終於同意在《基本法》裏面,定下最終落實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均由普選產生的目標,這是民主政制的必要基礎,也是我們當年走「民主回歸」道路所追求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至2007年才給予2017/2020年雙普選的時間表,較港人期望的遲了,但是,有了時間表,就應穩步按時間表把政制推動向前走。

不過,《基本法》下政改的現實是,若然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建制派及泛民派之間不能達至共識,則只能原地踏步。2005年政改拉倒後,我曾慨嘆﹕「今次否決易,下回突破難」,現在歷史似在重演,而這會是香港政局的悲劇。

政改不能停下來,否則香港是最大輸家。要爭取談判成功,各方便要有決心、勇氣和對大局的承担,肯放下身段,以至不惜一切,達致妥協。關鍵在於「求同存異」、「互相信任」、「共創共贏」。

中央政府方面,已一再重申就2017/2020年雙普選時間表的誠意,只是尚未明言會否在2020年取消功能組別;不過,特區政府已清楚表明﹕「現行功能組別選舉不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原則」,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宣示。

至於溫和民主派,雖視2012年方案為不足,但部分曾表示若2017/2020年普選時間表有所保證、中央對普選的定義比較清晰、及2016年政改能走大步,則可考慮支持2012年方案。

各方與其各自徘徊於原來立場,為何不各多走一步,以收窄分歧?這樣,形勢便可不再一樣。稍後中央官員將與普選聯進行首度正式溝通,這是好事,顯示互有誠意。有溝通才有利於建立了解與互信。

   雖然現屆特區政府按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只獲授權在政改「五部曲」程序下處理2012年選舉安排,但不應排除在2012年政改過後,政府、建制派及泛民派之間啟動就下一步政改步伐與內容的認真協商,以確定政改路線圖。

談判或涉及各有讓步,但是中央不應視政改為讓步予民主派,而是支持香港,推動普選,落實《基本法》目標;中央若能進一步闡釋其對普選的全面涵意,將有助使港人釋疑。

2012年政改向前,十分重要,否則往後政制發展,更為艱難。相反,若有突破,則可創造歷史新局面,振奮民心,從而凝聚進一步改革的動力。

您問英國能夠出現罕有的政治突破,那麼,香港也能夠嗎?我以為不是不能,但是在乎各方面是否都能走出其長期的政治框框,以新角度及新思維去認識問題,並建立起碼的政治互信。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把原是看來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現在就看政府與泛民派之間的互動了!

張炳良
 2010年5 月22日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1/hkletter&d=2010-05-22&p=1085&e=108874&m=episod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