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2010-09-04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危急事故小組召集人胡潔瑩──留有空間,讓倖存者重過生活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危急事故小組召集人胡潔瑩──留有空間,讓倖存者重過生活

** 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澄澄:

新學年剛開始了數天,你對升讀小六的學校生活感到如何呢?至於我,八月二十三日晚發生的馬尼拉事件後,一直為「電話心理支援熱線」的事而忙碌。記得那天晚上,我和很多香港市民一樣,本以為事件很大機會可以完滿解決的。但想不到在電視的現場直播看到的竟是連幕難以理解的恐怖情節。雖然因為工作的緣故,經常會聆聽求助人士種種的創傷經驗。但在那個晚上,在電視機前,我們都成為了人質事件目擊者,我感到一陣毛骨悚然後,在情緒上亦湧現因目擊事件而又無能為力所帶來的無助和焦急的感覺。所謂「感同身受」,目擊者與本來不相識的受害者,一刹那間距離拉近。我我們可以想像身歷其境當中的驚惶和轉刻間失去至親的哀痛。因此,當晚我便致電召集了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危急事故小組的成員,亦與香港紅十字會協議為香港市民提供電話心理支援熱線服務。

在熱線服務運作的五天,我們總共收到七百三十五個求助電話,引證了香港市民作為事件目擊者所承受的不安和壓力,亦體會到香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連繫。

從研究和臨床經驗中,我們知道經歷或目擊創傷事件後在短期內感到不安是正常和自然的。但正常和自然的傷痛亦需要合理的照料以促進自然的癒合。在這數天,我們給廣大市民講解最多的專業意見便是要接受自己有不安的感覺,嘗試運用合適個人情況和有益的方法來抒發不安的感受及想法、盡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飲食有序、作息有時及適量的運動,緊守個人在家庭、學校、工作間的崗位。

對於認識受害人士的香港市民,包括他們的朋友、同事、老師、同學,或是鄰里街坊,他們感受到的悲痛固然是可能更加強烈,因此亦更需多加照顧。各團體自發的追思會、電郵及支援網絡正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各盡己能、互相扶持、共度難關的精神。其中在上星期日的遊行中,參予的市民雖然心情沉重,但行動理性、有序,可說是平衡感情和理性的模範。

對於事件受害者的親友又可以如何表達自己對他們的關心呢?很多時候一聲真誠的問候或傳情達意的字句已可以令當事人感受到別人的支持,至親的陪伴及在實際需要上的協助,例如家務、照顧孩子,亦十分重要。同時,我們也需要讓當事人有喘息回氣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從事件的創傷回憶中,重新建立符合現實的精神寄託和生活程序。很多時候,在危難事件後初期,傳媒和社會的關心和追訪有助動員支援。但是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便需要尊重當事人的私人空間,讓他們可以整理思緒,面對現實生活。不然,可能會使當事人感到失去對生活的操控感,帶來更多的焦慮和壓力。

從世界各地的創傷心理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斷人質事件雖然是十分傷痛的一課,會帶來打擊和哀傷,但從人生無常的衝擊中站穩住腳的經驗亦會帶來創傷後的成長,使我們體會到生命的可貴,親情和友誼的重要和學懂檢視人生的方向。

澄澄,對於你和大部分學生來說,九月是新的開始,在新學年的起步點,相信你會逐漸了解到未來學年的學習方向,亦會認識到好些新同學,有好些事情你可能需要重新適應。在此,衷心祝願你新學年生活愉快!


姑姐      
二零一零年九月四日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1/hkletter&d=2010-09-04&p=1085&e=115945&m=episod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