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

【階段一】技巧:《IES考評(四之二)﹕IES考評﹕題目與焦點問題》

http://life.mingpao.com/cfm/probe3.cfm?File=20110310/probe01/gfk1.txt

2011年3月10日 明報

【明報專訊】由考評局製作,供教師參考的新高中通識科獨專題探究計劃書記錄表格,包括7個分段標題,分別是「題目及說明/描述」、「背景資料、相關概念和有關知識」、「目的/預期結果(如有) 」、「焦點問題」、「初步的探究計劃和方法」、「反思」、「參考資料」。
 
從上載的樣本中可以隱約看到,學生和指導教師對這些標題所指涉的意思,理解不盡相同,這很可能會引起指導和評核專題研習時的混亂。因此,我們有必要花點時間,弄清這些表格上羅列的標題的精確意思。本文集中討論「題目及說明/描述」和「焦點問題」兩項,下一兩期再談其他。
 
「題目及說明/描述」除了要求學生寫下題目外,應還希望學生精確地描述題目的意思,並解釋或說明探究這題目最終能為學生解決什麼問題。例如,題為「參加補習班是否一種新趨勢?」(www.hkeaa.edu.hk/DocLibrary/SBA/HKDSE/LS/IES/sampleA3-S1.pdf)的樣本,僅看題目,讀者是很難了解它究竟想解決什麼問題。加上一兩句解說後,我們便知道樣本主要想了解中學生參加補習班的原因。不過,樣本卻沒有進一步解釋,透過探問這些原因,研究者其實是想解決些什麼問題。例如,研究者是否希望在找出了「中學生參加補習社的原因」後,就可更有效地協助補習社進行市場推廣?還是想向校方反映,讓學校正視中學生參加補習社的原因,並據此改善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法?
 
清楚表明想解決什麼問題
教育及考評當局必須讓學生明白,做專題研習其實就是為了解決他們關心的特定問題。因此,在「題目及說明/描述」中,應建議學生清楚地表明他們最終想解決的是什麼問題,這不僅符合獨立專題探究的主要目標,同時也有助學生開展繼後的研究工作,例如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問卷問題。
 
一份以市場調查為目標和一份以改善學校課程為目標的專題探究,儘管都嘗試找出學生參加補習的原因,但從尋找相關的背景資料到設計問題到討論分析,重點都會有不少的分別。
筆者上周於本欄亦指出,要求學生設定「焦點問題」,原是希望他們的探究能更聚焦。不過,從考評局在網上提供的樣本,卻往往看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這裏再補充一些例子。有關「海下灣海岸公園」的研究報告(www.hkeaa.edu.hk/DocLibrary/SBA/HKDSE/LS/IES/sampleA2-S1.pdf),當中的「焦點問題」,包括了「海岸公園附近環境/活動對於海岸公園的生態造成什麼影響」及「漁護署與WWF之間的合作對於海下灣的保育工作有什麼影響」。回答這兩條問題,如何有助解答研究者想評核的「海岸公園的保護及教育效果」?
 
要研究成效 需設定量度標準
與其花時間觀察和研究「海岸公園附近環境/活動」和「漁護署與WWF之間的合作」,為何不把這些時間都直接用於探問海岸公園的保護及教育效果?這不是更有焦點嗎?又例如上引關於「中學生參加補習社的原因」的研究樣本,在「焦點問題」中,加上了「參加補習社是否有效」這問題。要研究成效,首先需要設定量度的標準,並追蹤比較學生在參加補習社前後的分別,這些探究過程,與研究事件的成因,顯然是不同類型的工作。

其實,初次做研究的中學生,能夠認真地探究出成因已經很有貢獻,為何還追求能同時評價成效,甚至提出建議?這就是對「非大學生水平」的要求嗎?或許教育和考評當局可作出澄清。
 
同時研究成因效果難度高
改善樣本的質素並不困難,只需在「題目及說明/描述」中,盡量清楚地表述探究題目的具體意思,並明確解釋,探究這題目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例如是為了有效地擴展補習社的市場?還是想改善學校的課程?而改善「焦點問題」的方法更簡單,只需刪去類似上文提及的與主題無關的問題就可以了。

筆者認為教育和考評當局宜避免鼓勵學生探究一些難度太高的課題,例如同時研究事情的成因、效果和改善方法。
 
(系列四之二)
 
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許寶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