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雷鼎鳴教授──政府應增加土地供應
標題由編輯所加表哥:
你來信說考慮是否回流香港,但怕樓價太貴,住不起。
你半年前已經問過我這個問題,現在樓價比當時又再上升了幾個分點,如果九七年高峰期樓價指數是100,沙士期間跌至37,現在則回升至是78左右。我提議你搬到新界住,會便宜一點。
最近政府推出了所謂「九招十二式」,主要作用似乎是給人一種印象,政府十分關注樓市內一些不當營銷手法及不想炒風太盛,其中一些招式我也贊成。地產商很多時都是出售樓花,樓宇既尚未建完,市民就不可能實地視察過,所以只能靠地產商提供的資料。如果地產商有意誤導,對在收樓時發貨不對辦的買樓人士的確不公平。我有時也會去新樓盤看看銷情,增加對實際情況的了解,示範單位大多都造得美侖美奐,裝修一流,但卻常會用上各種方法,例如牆上安裝很多鏡子使人產生錯覺,以為空間很大。政府現在要求示範單位要包括清水房,使置業者不受誤導,是正確做法。
政府的另外一些政策是要向炒家追稅。雖然一般市民不喜歡炒家,認為是他們推高樓價的元兇之一,兼且不勞而獲,但政府的做法,我相信也是作用不大。有兩個原因:(一)真正炒家是用公司名義買樓,賣樓時是整間公司賣掉,所以不受追稅影響,(二)炒家買樓,短期內的確增加市場總需求,推高樓價,但炒家所以買樓,是認為將來樓價更高,有利可圖,到樓價真正高時,他們會把樓推出,但這樣一來,市場中卻增加了供應,到時反而會壓低樓價。所以不容許炒家活動,只會對樓市起到短暫的負面作用,長期樓價卻一樣會上升至應有的水位。
「九招十二式」或許可以稍為化解部分市民對樓價高企的不滿,但我認為不足以對樓價有大影響。決定樓價的最主要因素依然是供求關係。在需求方面,支撐樓市的力量來自幾方面;1. 全球流動性資金充裕,通脹壓力集中在資產價格上;2. 息口低,買樓成本下降;3. 可能有國內企業在港集資後,資金並無抽掉回內地,而是在港先炒一兩轉樓;4. 香港人口無甚增加,但家庭大小越來越縮減,所以住戶總數持續上升;5. 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會推高樓價,但過去幾年香港名義GDP並沒有上升,從這點來說,樓價上升與經濟增長沒有特別聯繫。
對以上各種影響需求的因素,政府沒有多大影響力,也不需要干預。政府首先要問的是應否要樓價平穩甚至下降,這並不容易回答,樓價跌引起的負面效果香港人已在沙士時見識過,政府也不敢隨便把樓價壓下來,但若真的要樓價下降,增加土地供應已經足夠有餘。自零三年起,政府收緊土地供應,而且很可能收得太緊,所以才造成今日的局面。其實兩三年前政府已應該把勾地價壓低一點,以增加土地供應,現在才做是稍遲了點,樓價已太高,但若現在不做,將來對樓價的衝擊會更大。我認為遲做比不做好,略為增加土地供應應可讓樓價平穩。
在香港,政府控制着土地供應。在自由市場中,樓價若上升,土地擁有者自應推出更多的土地投入市場。但香港政府卻沒有理會市場訊息,沒有適當增加土地供應。現在政府或許明白此點,若政策改變,幾年後,樓價有可能平穩下來甚至下降。既然如此,我認為居屋不一定要復建,因為復建居屋也會帶來很多負面效果,所以政府多年前才決定停建。
表哥,你若要買樓,要先注意政府會否改變政策,若政府增加土地供應,則不宜輕舉妄動。
表弟
雷鼎鳴
2010年5月1 日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1/hkletter&d=2010-05-01&p=1085&e=107947&m=episod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