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燦輝──大學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場所?
標題由編輯所加
Joyce:
Joyce:
有一段時間沒跟妳聊天了,因為中文大學在過去一、兩個星期裡,發生了許多事,我身為大學的一份子,無論在情感上、責任上,都驅使我去關心、去參與這些事。雖然妳人在倫敦,但透過網絡的新聞和其他資訊,相信妳對六四晚會、民主女神像安放於中大校園、大學管理階層的立場如何激起師生的反應等等事件,已經有一定的了解,我就不再詳述了。
妳知道,我1970年便入中文大學唸書;後來到外面唸研究院、教書,1992年重返母校,任教至今。可以這麼說,我的大半生都是在中大渡過的。因此,對這個地方,我很有感情,看見她出現了問題,我很痛心,也很關心。在這兩個星期裡,我不斷反思這些問題:大學的基本理念和價值是什麼?我相信這些問題,也是大學管理層、所有師生,甚至是社會人士,都應該反省的。
唐朝的韓愈說,教育的功能是「解惑、授業、傳道」。現今的大學,以創造傳授知識和開展研究為主,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學重視的,是培養專業人士。然而,在傳授知道,即「授業」之餘,我們是否忽略了「解惑」和「傳道」呢?大學不應只是講授知識的地方,也應該是討論、傳授價值的地方。我的一位老師曾經這樣說:「教育是良心的事業。」做一個專業人士,當然是沒問題的,但同時我們還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何謂「真正的人」?從希臘和中國的傳統看,一個「真正的人」,是有自由、有自主的人,有反省能力的人,他同時是個好公民,關心社會和公共事務。我認為,大學如果要培養年青人,關注他們的成長,就要以培養這樣的「人」為理想、為己任。這些就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價值。
大學的責任,是要提供實現上述理想的場所;為此,大學必須身體力行,重視及保障學術自由、學術自主,維護學術尊嚴,這是大學理應秉持的辦學原則和價值。過往許多年以來,我在中文大學哲學系和大學通識教育部服務的時候,一直覺得這些原則和價值,是廣受大學管理層、師生和社會所認同的。如果大學放棄之、甚至踐踏之,大學便不免淪為受人擺佈的政治工具。
在過往許多年中,尤其是當我最初加入崇基學院唸本科時,我深深地、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們為了實踐教育理想、傳授價值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那時候,師生除了在課堂上討論,還會一起下午茶,然後晚上又繼續討論;老師不單教授知識,更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生往往通過這些課餘的相處,學得更多。我的體會是,大學教育,不應該規範於呆板的講授知識;透過生活上的相處,學生更能感受學者的風範,從他們的身體力行,學習到不同的價值。
現時大學已日漸趨向「知識產業化」,忘記了在發展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教育有良心、有價值反省能力的知識份子。我真擔心,中文大學為了追求表面化的成就,例如是世界排名,而忽略了大學教育的根本理念。
轉眼間,我在中大已經渡過了差不多三十年,雖然已年近退休,但仍然希望我們的大學不要忘記諸位創校先賢的理想和抱負,不要摒棄大學教育的理念,更不要忽略年青人真正的需要。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但一、兩個錯誤的政策和決定,卻足以在短期內破壞大業的地基,我們不可不察!
下次妳回港,記得到中大校園,看看港鐵站前草地上的民主女神像和六四浮雕,想想這些雕塑所引發的意義。
妳剛上任新工作,要好好努力。記得照顧身體,注意飲食。
爸爸
2010年6月12日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1/hkletter&d=2010-06-12&p=1085&e=110050&m=episod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