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2010-11-20 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大學教育

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大學教育
 
大哥、二哥:
 
  昨日收到你們的電郵,你們說我做了浸會大學校長四個月了,很想知道我的工作情況,以及我作為一位科學工作者,如何領導一間有深厚人文學科背景的大學。事實上,我認為擔任大學校長是一種對社會的貢獻,每一天,包括星期日,我都非常充實,不過,忙碌之中,我是開心而享受的。
 
  開心的原因是,我雖然讀理科出身,但同時又很喜歡文學和藝術,而浸大就是充滿文化氣息和人文關懷的地方,校園經常有文藝活動,而我們的同事、同學、工友都很友善;同事們都默默耕耘,對教學和研究充滿熱誠,在現有條件之下做到最好。這種每人多走一步的特色,是我非常欣賞的。所以,在這樣開心的環境下工作,再忙碌也是值得的。
 
  你們離開香港已三、四十年,很多大廈街道都不同了,但香港始終是個自由和開放的社會,消息流通,百家爭鳴,所以亦是個孕育創意的好地方。香港的高教界有很多著名的文學作家、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中醫藥專家等,他們不單止以教學傳授知識,而且不停創造,通過學術研究、產品發明、文學著作和藝術作品,將創意付諸實現,從而回饋社會和大眾。
 
  我記得你們曾經說過,很羨慕我有發明家的創意。其實,每個人都是有創意的,不過需要自己的努力和環境配合,才能夠得到啟發。要有創意,必須先具備紮實的本科知識基礎,如果空有新意念而沒有深厚的理論和技術根基支持,只等於空中樓閣。有基礎,還需要努力,多聆聽、多發問、多思考、多交流,尤其是與不同專業的人接觸,結合其他專業和自己的知識,隨時可以得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而產生新意念。
 
  在現今的世界,創意已成為促進科學、技術、商業、文藝和社會向前的核心動力,也是解決困難的必要元素。最近一項調查顯示,世界各地的企業行政總裁都認為,富創意是未來企業領導人賴以成功的首要條件。除此之外,更有人認為創意是人類最終極的資源。
 
  事實上,富有創意而精於創新的人,通常都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同時又具備多元思維的能力,所以,創意與教育是有很密切的關係教育正是培育創意的搖籃。要教導年青人學懂怎樣學習,有足夠的創意面對變幻莫測的未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重要而艱辛的任務。
 
  所以我和同事深入討論之後,決定以創意連貫浸會大學未來十年的發展,更準備成立創意研究院,邀請國際級的學者,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來港,教學生啟發創意的辦法,以及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希望通過一個理想的互動環境,讓不同學科的師生燃起創意,推動教學和研究。
 
  在二零一二年,香港的大學就會實施本科四年制,到時,各大學都會利用多出的一年時間,加強通識教育,希望學生有廣闊的基礎知識,因為能涉獵和擁有不同範疇的學識,對發揮創意是有很大幫助的。
 
  就以浸大為例,額外一年課程的學分,全部撥到通識課程和自由選修科上,課程涵蓋不同的範疇,如英語和普通話的演講技巧、數理思維、歷史與文明、價值與人生等等,也有跨學科的科目,好像宗教與科學、能源與環保、網上行為與道德等,實用之餘,亦很有趣。此外,多加的學分可讓同學選擇以「雙主修」或「副修」的模式完成本科課程。換言之,同學可以挑選最適合自己興趣和未來發展的科目來修讀。
 
  我預期,在未來二十年,科技發展和社會觀念的急劇變遷,會為年青人和教育工作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所以,培訓學生具備廣闊的知識和人文道德素質,令他們不但能夠面對社會變遷,並且能夠發揮創意,比其他人先走一步,將成果貢獻社會,這就是全人教育的主要目標。
 
  我很慶幸在一所文、理並重的大學擔任校長。雖然面對將來的挑戰,每一步都戰戰兢兢,不過,我深信在大學同人的齊心合力下,我們會把最好的全人教育獻給下一代。說到底,學生好,香港才會有前途。
 
  下次再談吧。
 
 
                                                                                              三弟新滋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