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方敏生──沒有遠見,怎能滅貧
衛知:
媽已經轉寄出你資助聯合國難民兒童的每月捐款報告,大概下周你便會收到。你用自己的零用錢去幫助有需要的兒童,值得一讃。其實,最近香港也在討論你們這群「80後」年青人的想法,青年協會訪問了500個年青人,結果近有七成人最關心貧窮問題,認為貧富差距嚴重最不公平,但又無力解決。當然,貧窮問題不能單靠小部分有心人、或者慈善捐獻,助養助學可以解決,但集合整個社會的力量便能做到,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決心和遠見。
不同階層的生活差距越大越多,越容易觸發社會衝突,影響香港的和諧穩定。有些人認為,甚至政府亦可能這樣想,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貧窮差距是必然產物,只要經濟發展好,就業機會增加,社會上層富裕便會帶動下層改善生活。不過,經過多年引證,這套「漏斗理論」根本行不通,此時此刻,香港仍然有許多基層「打工仔」生活足襟見肘,工作收入不足以支付生活開支。只靠巿場這個漏斗,根本漏不了多少到下游。
香港是個富裕的社會,過去10年經濟不斷增長,本地生產值增加了43.5%。然而,分析統計處的數據,我們同時有超過120萬人生活於貧窮家庭,是十年來最高數字。至於貧富懸殊亦越來越嚴重,假如將香港住戶分為兩個組群,低收入組群的住戶入息中位數在過去10年不升反降,下降了8%,而高收入群組住戶的收入則上升了11%,證明經濟發展的成果並非各個階層的市民都可以同樣受惠,而香港亦是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中貧富懸殊最嚴重的發達經濟體系。
香港的貧窮問題是結構性和深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原因是勞動人力錯配,低技術和低學歷工人未能配合經濟發展的要求,就業機會少,工資受壓,再加上經濟上落波動大,「打工仔」非常擔心失業。至於年青一代即使擁有大專學歷也未一定找到安穩的工作,年青人工資低,轉工多,但晉升機會卻少之有少,令青年貧窮率不斷上升。第二個原因是人口高齡化,工人老了,失去工作能力等同失去生活保障,但衣食住行及醫療護理開支不斷增加,導致清貧長者問題嚴重。
面對這種情況,政府的扶貧策略卻仍然很好零碎,著重短期效果,例如在每年施政報告或財政預算案中「派糖」,讓基層在這一年裡稍為紓緩生活壓力,但到下一年就打回原型,望天打掛。其實要紓緩貧窮問題,根據國際扶貧經驗,必須策略性在三方面提出解決方法,包括提升能力、提供就業機會和保障。
能力提升政策必須針對性地支援弱勢社群,例如為新來港人士提供學歷評估和確認,提供就業支援和培訓。此外,為貧窮學童提供上網資助,令他們不會因為貧窮而影響學習機會,停在起跑線上,未跑先輸。
就業機會方面,正如許多巿民的新年願望是人人有工開,賺取合理工資養妻活兒,故政府發展六大產業時,應該積極研究怎樣增加基層就業機會。同時,我們亦要推動地區經濟活動,讓小商戶、小販有生存空間。
至於提供保障則指為遇上困難或突變的人士提供一個安全網,包括綜援、醫療補助、退休保障、長期照顧等制度,以及支援弱勢社群的社會服務,為家中有老、弱、殘障和學童的貧窮家庭提供照顧服務及生活補貼,讓長者可以安享晚年,讓巿民可以後顧無憂工作,繼續為改善生活而打拼。
這些能力提升、提供就業機會及社會保障的政策必須具持續性,而且必須受到監察和因應環境改變而作出微調,這樣的扶貧工作才會有效。這亦是普羅巿民對政府的期望。
衛知,下次你回港時,希望你抽時間參與社會服務,親身了解貧窮家庭的處境。他日畢業後投身社會工作,不要忘記社會上還有一群亟需我們關心和支援的人士。今日是年初七「人日」,是眾人的生日,媽祝你生日快樂!
媽
2010年2月20日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1/hkletter&d=2010-02-20&p=1085&e=104421&m=episod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