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2010-10-02 兒童發展配對基金副主席、資深青少年工作者蔡元雲──解決跨代貧窮要有新思維

兒童發展配對基金副主席、資深青少年工作者蔡元雲──解決跨代貧窮要有新思維

**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偉民:
                       

上次和你見面,一起吃飯談天,轉眼已經好幾個月了。時間過得真快,就好似我們轉眼也幾十歲了,看著香港蛻變成今日繁榮的國際大都會。

香港這幾年欣欣向榮,但反映貧富懸殊程度的堅尼系數,不只沒有下跌,反而繼續上升。曾經有人認為,只要社會繁榮,貧窮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不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正如上次見面時大家都慨歎,今日的孩子要像我們當年般脫貧,困難要大得多。除此之外,我近年發現貧窮家庭的下一代,無論學歷、工種都有每下愈況的趨勢。換句話說,跨代貧窮的危機已經形成。

新一份施政報告即將出爐,是不是應該提出長遠措施,解決貧窮問題?

最近輿論就施政報告所提出的意見,當中最強烈的聲音,都是復建居屋、置業資助或者生果金措施,就算有人講及扶貧,都屬於一般的經濟資助。對此我就很焦急,怎麼大家都好像忽略了貧窮問題對下一代,以至對香港未來的影響?

相信社會各界都會認同,要徹底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最好就是扶育下一代成才,從而長遠幫助貧窮家庭脫貧,杜絕出現跨代貧窮。

上次我們提及電影《歲月神偷》,說到我們這一輩看了之後特別感觸,都想起自己父母不管如何艱苦,都要給我們供書教學,指望將來出人頭地,即使只是卑微地期望可以打份寫字樓工也好,總之不要重蹈他們的舊路。簡單來說,就是脫貧。但是目前社會環境比《歲月神偷》的時代複雜得多,單靠目前的教育政策,不足以幫下一代出人頭地。換句話說,今天的弱勢家庭,比我們當年更難脫貧。我們需要因應社會變遷,為貧窮家庭的下一代,提出針對性的長遠扶育策略。

可惜,近年的扶貧措施中,有多少是著墨於扶育下一代?最常見的都是「派糖」一類的小恩小惠。公帑,花了一大筆,也贏得一時的掌聲,但今日不少受惠的家長,往往將這筆資助用來解決眼前的經濟問題,例如糧食、衣服,甚至找卡數!試問還有多少會預留給下一代作培育之用?

扶育下一代,是長遠的承擔,需要長期付出人力、物力、心力。不要奢望有立竿見影的超級對策,理由很簡單,孩子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

雖然過程漫長,但我們不能拖延,要馬上行動。因為十八歲前的孩子,正值一生中最為旺盛的成長期,是培育學識與智慧,建立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而貧窮家庭的孩子,需要我們優先關注,因為他們不單是成長資源貧乏,可能連學習榜樣都欠奉,導致未能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不懂為將來打算。

社會上有一個說法是「綜援養懶人」。當然,我們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但無可否認部分綜援家庭缺乏積極向上的動力。如果父母正是依賴綜援過活,終日游手好閒,孩子如何學會要力爭上游?在檢討綜援制度如何鼓勵受助人自力更生之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他們的下一代,如何帶領家庭脫貧,而不會成為下一代綜援受助人。

目前,我跟社會上一些有心人士,正在倡議效法外國的先例,推行「青少年發展新思維」扶育策略,鼓勵下一代建立有形與無形的資產。策略之一,就是推行師友計劃,呼籲各界志願人士擔任貧窮孩子的良師益友,幫助他們培養正確人生觀,提升才能,同時建立良好的社交網絡,累積無形的個人資產。除此之外,此項策略又會獎勵孩子儲蓄,學懂未雨綢繆和妥善理財,也使他們有實質資產計劃將來,實踐理想。

我們的下一代,快則十多年後,就開始晉身社會的領導階層。我期望今年特首的施政報告,不再方便快捷地「派糖」,而是對扶育下一代,尤其是貧窮家庭的下一代,有更多的著墨,有更多切中需要的措施,有更長遠的承擔和願景。不過,縱使施政報告中對下一代有如何宏大的措施,我認為,也必需得到社會各界的配合、支持,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讓下一代真正受惠。

我知道,社會上不少有心人,都跟你一樣的焦急,好想有機會為下一代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我深信,我的呼籲,一定有你的和應。我也深信,只要能夠在社會上「凝聚心力,壯建未來」,孩子就有福了。

期待與你一起參與我們的扶育行動。

祝你生活愉快
   
                                                
                   元雲上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