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列
十多年來,香港教育政策經歷多次改革。由推行母語教育,建直資、殺舊校,以至新高中建議等,老師、家長和學生經歷前所未有的多變,但是教育的本質在那裡? 回歸教育的本質,他們對教育有什麼話要說呢? <鏗鏘集>推出一連四集的教育專題系列,探討各界對現今教育的看法及願景。
#3 自主地學習
09年夏天,一封寫給總理溫家寶的信吸引了傳媒的鎂光燈照射到中六學生鄭詠欣身上。鄭詠欣修讀預科的通識,慢慢培養了批判思考,更從通識科老師身上學會為正義而發聲,為內地維權律師許志永被補而寫信給溫總,力陳公義的可貴。關心社會時事而又敢於抱不平的鄭詠欣,慨歎逃不過考試制度的遊戲。她現正積極應付公開考試,為大學的入場券而奮鬥,以追求大學那更自由的學問空間。
教改標榜打破過往文理商分科學習;新高中強調批判思考、自由學習。 中四學生關証顥是第一屆新高中學生,修讀物理、生物和歷史和通識,三年後才面對文憑考試。他認為課堂氣氛影響了學習樂趣,上課未能專心,平時分表現欠佳;不滿足通識課堂內的知識,倒自行在網上搜索有關能源環保的知識,身體力行節省能源。
中五學生是末代會考生,李家俊就是其中一員。他沒有埋怨末代會考生後沒退路的現實,倒慶幸不是新高中的第一屆學生,因為新高中的第一年,沒有過往考試卷可循,不知考試的深淺,也不知文憑試的學歷認受性。即或順利升讀中六,他也要轉用英語學理科,實為語文政策朝令夕改的犧牲品。經歷教改的政策,李家俊深深體會學生沒有話語權,唯有力求不被政策壓扁。
逃不過考試的關卡,仍有部份學生努力尋找自己的方向。
編導:楊月芬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hkcc&d=2010-03-28&p=858&e=105693&m=episod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