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 明報
http://life.mingpao.com/cfm/probe3.cfm?File=20110331/probe01/gfk1.txt
如何選取專題研習題目,已有不少資深學者、教師和畢業學生分享看法。概括而言,選擇題目時的大忌,離不開「題目範疇太闊」等問題。
事實上,不少同學規劃題目時已刻意避免犯上述大忌。不過,很多時同學為了避免犯錯,卻走進另一個極端路向,就是公式化依循一些所謂定題技巧,不知不覺忽略了獨立專題探究的可貴之處。
以下,筆者嘗試加以闡述,與大家分享選題方法。
尋索自己感興趣的題目 (Interest)
有同學為了配合學科要求,忽略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無可否認,獨立專題探究有公開考試校本評核要求,若定題過程欠章法,必會承擔成績不理想的風險。可是,同學亦不應為成績而盲目依循公式,定下自己不感興趣的題目。
其中一個常見例子,就是同學會參考一些所謂「成功樣板」,依樣畫葫蘆,定下相似題目。表面上這是一種安全做法,不過最終多會得不償失。首先是難傾注個人熱情完成報告,而且學生亦很難找出研究的獨特意義。同學既是依葫蘆定下題目,自然很容易依葫蘆完成報告,平平無奇之餘,更易被誤認為抄襲資料。
由此可見,同學對題目要有一定的個人認同,並就自己意願完成題目,實屬重要。
認清個人專長與人際網絡 (Strength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除個人興趣外,了解自己專長及人際網絡同樣重要。有時候,所謂專長未必是一些在成績上出類拔萃,比其他人優勝的能力。舉例,有人自小熱愛運動,對足球運動有一定認識與實戰經驗,即使他並非足球校隊成員,亦未曾取過大型獎項,但擁有的技能與經驗,同樣值得重視。再舉例,有人自小學習小提琴,未曾考獲什麼高級認證,亦不見得對小提琴擁有濃烈興趣,不過,他對音樂有獨特觸覺,值得被認同。
同一道理,上述同學可能認識一些在足球運動或音樂範疇中有獨特經驗、見解的人物,這些人物可能有助他更了解相關範疇,或會有助研究。
說到底,既是「獨立專題探究」,當中正好期望同學根據個人興趣、專長,學習去探究議題。同學須時刻提醒自己,切莫為要配合「公式化」的要求而失卻了「獨立」、「探究」等元素,定下一些自己難感共鳴的題目,最終可能會自招損失。
(系列12之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