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8日星期五

【階段二】技巧:《IES基本步(12之2)﹕因應題目性質 選取研究方法》

2011年4月7日  明報
http://life.mingpao.com/cfm/probe3.cfm?File=20110407/probe01/gfk1.txt

【明報專訊】「專題研究必須進行問卷調查,以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資料製作成不同形式的彩色圖表,既美觀也讓讀者看得舒服,更重要的是這種研究方法可獲得大量數據,這樣才科學化,調查結果才讓人信服。」
 
以上是坊間普遍的看法,各位同學又是否認同以上觀點?
 
專題探究的其中一項重要項目,便是選取合適的研究方法,蒐集數據,回應所定議題。
 
研究方法有多種,除了同學最常用的問卷調查及訪談,還包括觀察、實驗、文本分析、文獻調查等等,任何一本有關研究方法的工具書皆有介紹。同學或會問,究竟哪樣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事實上,每種研究方法皆有其優點及不足,選擇研究方法時需考慮不同要點,筆者提出以下兩點讓同學參考﹕
 
1.考慮所需資料
同學選取研究方法時,應考慮探討議題的性質及研究目的,了解掌握某現象概、跟分析現象的深層意義,便應選擇不同研究方法。例如某同學計劃探討青少年對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這類意見調查較適合選擇問卷調查作研究方法;另一同學則計劃探討青少年使用facebook的概(如頻次),問卷調查或許已能提供所需資料。但假若同學要了解80後參與社會運動的原因,問卷調查或會次於訪問,因為前者只能給予表面數字,80後青年的個人經歷及接觸面不同,促使他們參與社會運動的原因自然有別,訪談便能獲取較深入的資料,研究報告或會更可讀。
 
2.免卻研究限制
安排問卷調查及訪談往往受時間、地點等因素限制,後者更需要與受訪者商討協調。故此,若題目許可,可考慮選取那些結構性限制較小的研究方法,例如同學要探討報章的報道手法,可訪問報界人士等;也可進行文本分析,就報章的版面編排、遣詞用字等加以分析,了解報章的報道手法,而這方法可避免前文提及的結構性限制,遇有不確定的地方,同學也可再三翻閱、重新檢視報章。
 
同學也需考慮所得資料是否準確。一般人在填問卷或訪談中,基於不同原因(如面子、道德等問題),未必表達真正的想法。相反,回應或只是順應訪問者期望的答案。對某些題目而言,部分研究方法有結構性限制。例如要了解人們是否遵守交通規則,實地觀察較問卷或訪問適合,同學只要在交通燈前觀察路人的過路情,便可獲得較真實的資料。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其長短,沒有高下之分。同學應因應探討題目及研究方向,選取不同研究方法,蒐集相關資料以完成專題報告。

知多點﹕時間表很重要
【明報專訊】設定時間表,讓研究調查在控制以內、掌握之中,同學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在有需要時調整方向、避免蹉跎,準時完成研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