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日期:2011年6月16日
【明報專訊】很多時候,用「無的放矢」來形容同學進行專題研習的情,是十分貼切。資料蒐集,其實不能離開研究者的觀點和看法。而一些探索研究,研究者亦要用盡方法令自己對某現象或議題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引導往後下一步的一手資料蒐集。
二手資料的運用,在組織觀點以及設定研究架構上,扮演重要角色。很多時候,同學開始研究時,只流於自我想像或是把研究建基於一兩個新聞片段上,而這些觀點略為單薄,只見樹,不見林。
不同形式的二手資料
二手資料的媒介,可以是書本內的某些片段,也可以是網上一些文章的節錄。但同學往往忽略了﹕二手資料可以是不同形式的內容,例如一些有助同學對探究現象實了解的資料、相關理論,或是一些學者/專家對所關注問題已作出的研究報告,甚或是一些可以幫助同學決定研究方法和路向的資料等等。
例如,同學若要研究香港媒體,可以從以下各方面手:
- 翻看不同機構進行的媒體可信性調查,了解香港媒體給香港人的印象
- 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了解香港人對娛樂雜誌邊買邊罵的現象
- 了解香港傳媒學者如馬偉傑等的相關討論
- 參考其他人的研究報告,學習如何進行內容分析和研究
- 就報章內容進行分析等
避免脫離現實舊調重彈
同學要知道:
- 不了解問題現,分析有可能脫離現實;
- 不了解相關理論,研究架構設定也許會不夠全面;
- 不嘗試參考前人的見解,所討論的,也許只是舊調重彈而不自知;
- 不就研究題目所對應使用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也只會落入眼高手低的境地,所得的資料最終說服力不足。
知多點:分析之法﹕歸納.組織.比較
【明報專訊】同學蒐集不同形式及相關的二手資料後,應作出歸納和組織。而組織本身就是一個提出個人研究的重點或觀點的過程。例如﹕不同學者可以就同一個現象有不同的解釋,同學可以比較及列出不同的觀點,為的是證實哪些觀點比較適用在今天此時此地的處境;同學分析過去對一些現象牢固的看法,透過和現在客觀現作出對比,有助提出對社會轉變的看法,甚至可否證一些刻板印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