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日期:2011年6月9日
【明報專訊】以上數期,本欄與大家分享了不同的資料蒐集方法及須注意的地方。相信考試過後,同學將再繼續IES的工作,並須完成「第二段階」資料蒐集的習作。
探究計劃書與及探究的成果報告要評分不難理解,但怎樣才是做得好的「資料蒐集」呢?我們不妨先看看考評局對理想表現的要求:
- 設計/應用合適的蒐集資料的工具。
- 有組織地執行探究計劃,並能定期檢討計劃及因應情對突發事件作出適切的回應。
- 蒐集非常有用的資料以作探究。
- 提供完整的資料和資料蒐集過程的紀錄。
- 非常有系統地整理和組織資料。
以考評局提供的樣本課業作例子,探究的題目是:「解構報紙新聞報道 - 分析香港四份主要報紙的報道手法,它們所持的政治立場和經營特色如何影響其新聞報道」通常同學會選擇文本分析的方法去找需要的資料,即是研究這四份報章的內容,作一些比較或是統計的功夫。
解說勿籠統
然而,要證明這個資料蒐集的工具是「合適的」,就是說明如何分析報章的文本,例如比較同一天的頭條新聞、比較同一社會事件的報道篇幅、對同一社會事件的社評立場等等。假若同學在解說為何使用文本分析作為資料蒐集方法時,指出報章資料的內容較「容易得到」、「較少主觀性的影響」等等,只能就文本分析提供了籠統而放於四海皆準的解說,未能針對性地證明這是個適合特定題目的資料蒐集工具。
同樣的問題亦出現在「訪問」的解說上,同學只指出以訪問「蒐集同學對不同報章的報道方式的看法」,而這方法能「達到比較客觀的分析」;然而,究竟訪問希望具體了解受訪者對報章報道的哪些看法?如何令訪問能涵蓋不同人的看法,同學卻未有提及。
有時候,同學在解說運用問卷調查時,也會出現相似的問題﹕只說明了做問卷時的注意事項,如怎樣取樣、做多少問題等等,卻沒有說明要問些什麼問題,問題內容是事實的統計還是意見的蒐集,與探究題目哪些內容有所關係等。以上種種情,都未能充分表現同學「應用合適的蒐集資料的工具」的能力。
勿忽略文獻探究
有時候,同學也會忽略了文獻探究也是一項重要的蒐集資料工具,就以上述的探究題目為例,報章的報道手法如何界定?政治立場如何定義?通常在哪些地方顯現出來?這些資料不能單靠常識或是個人觀點下定義,如何蒐集得出這些定義與觀察角度,也是資料蒐集的部分工作,不宜忽略。
至於就探究計劃的檢討與反思,亦不應只限於一些技術性及操作性的問題,如受訪者不願接受訪問、問卷回收不理想等等,更重要是就蒐集所得的資料,能否有助解答探究的疑問,作出檢討與反思。
同樣以上述題目作例子,假若最初訂定的訪問問題,只限於了解受訪者對該四份報章的觀感,與及報道新聞手法的評論,但訪問後若發覺受訪者大多只關心報章在色情、私隱、渲染等範疇的報道手法,反而就政治立場的關注不大。而這些資料似乎對探究的幫助不大,因此,同學須反思如何修正問題,才是最有力展示「定期檢討計劃及因應情對突發事件作出適切的回應」的能力。
至於有系統、清晰地展示蒐集所得的資料及過程,則可多善用表格、流程圖等工具,化繁為簡,讓讀者更易了解,也突顯同學的工作重點。
參考資料﹕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著,《香港中學文憑試2012通識教育校本評核教師手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