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2011-09-17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 - 老弱、貧民有待援手

阿Dick:

多謝你寄來外國媒體報導香港籠屋問題的剪報。

行政長官曾蔭權自二零零五上任以後,無風無浪且薪高厚職下安然度過,但對於百多萬貧窮人口而言,可謂度日如年。

曾特首在任期間對基層所作的唯一好事,莫過於立法訂立最低工資,自實施後,基層勞工的收入平均增加了9.7%。但令我最為擔心的是,打工仔收入雖有所增加,同期物價累積升幅亦達到9.25%,通脹嚴重蠶食基層收入,貧民生活百上加斤。我們上月就居於私樓的貧困戶進行調查,受訪居民單位每月呎租中位數為二十八元,最高每月呎租更高達六十六元,媲美豪宅價格,租金連水電費,一般已用去近四成收入。當居民將絕大部份收入用於飲食及居住等基本生活時,如何有閒錢作個人發展?如何有餘錢投放子女教育、改善家庭未來生活?

社會更出現不少畸型現象。除了常見的籠屋、板間房外,現時更湧現棺材房,很多貧困家庭更聚居於由工廠大廈內改裝成的劏房,惡劣居住環境,情況有如我三十多年前服務的木屋區。更甚者,在我探訪的露宿者中,不少更抱怨市區一房難求,租金昂貴,寧可露宿街頭以節省生活開支。

香港雖然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發展公共房屋,惟時至今天,仍有近十萬名基層市民蝸居於籠屋、板間房、劏房等居所。每當帶領海外記者探訪時,內心既感難受又感羞愧;難受是為何富裕的香港,仍容許如此不人道的惡劣居住環境存在?羞愧是坐擁萬億儲備的特區政府,何以對居民疾苦無動於衷?究竟我們的社會出現了什麼問題?

究其原因,是政府打從二零零三年起便放棄了長遠房屋策略;不僅導致私樓供應驟降,同時公共房屋的供應量亦趕不上社會需求。舉例來說,現時一人住戶輪候公屋人數達六萬多人,惟政府卻表示每年只能提供一千五百至二千個一人單位。居民上樓遙遙無期。

人口老齡化亦是社會一大挑戰。二零一零年全港六十五歲以上貧窮長者人口近三十萬,即每三位長者便有一位生活在貧窮中。長者要安享晚年,必先從完善退休保障、醫療照顧及安老支援服務三方面著手。

政府及工商界多年來一直採取拖延策略,至今仍逃避訂立官、民、商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而輪候資助安老院舍時間長達三年多,輪候人數近三萬人,但每年新增宿位僅聊聊數百個,更有數千名長者在等候編配期間過身;醫療服務方面,輪候社區的「日間護理服務」需時亦長達七個月,骨科及眼科等專科醫療服務亦隨時長達兩至三年,令長者淪為「三等公民」。長者們年青時的努力為香港貢獻良多,如今風燭殘年,仍受貧病交煎,為生活折騰;政府坐擁萬億儲備,對卑微的呼喚卻充耳不聞,足見其冷漠涼薄。

回歸至今的14年間,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錄得16.7% 的實質增長,但今年上半年貧窮住戶高達120萬人,貧窮率高達17.9%,亦是社會危機一大警號。

香港沒有資源處理嗎?當然不是。問題在於特區政府的管治哲學,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便可以處理貧窮問題,但以上數據已說明一切。曾特首將於今年十月公佈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市民難以寄予厚望,但作為負責任的政府,關顧殘弱、令老弱能重拾一個有尊嚴的生活,實是政府應有之義。

近期社會對下任特首討論紛紛揚揚,但不管誰是特首,均應具有宏觀視野,能為香港社會各項挑戰作出長遠規劃,從稅制、以至房屋、教育及醫療政策等作通盤考慮,同時亦應訂立滅貧指標,承諾任內減少貧窮人口。

香港擁有發達地區的水平,但仍有貧無立錐、過著第三世界生活水平的市民,這個畸形現象,是時候作出徹底反省及改革。希望未來的特首選舉,是一場真正的選舉,候選人要面對公眾,通過選舉的競爭及辯論,建立社會共識,為未來訂立社會發展的藍圖

喜華
二零一一年九月十七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