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

2012-01-07 威爾斯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張德康──內地孕婦來港產子非醫療產業

Allan:

在八四年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婦產科專科培訓有幸遇到你,你教導我照顧病人,鼓勵我發展醫療技術和獨立思考,我一生受用。雖然你已經退休返回澳洲生活,我還是喜歡稱呼你一聲「老闆」。在新一年願你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來信你提到在澳洲聽到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報導,我並不感到意外,事實上,從國內﹑歐州﹑美州﹑日本,甚至中東的記者都曾先後來港採訪。至於為甚麼一向低調,不苟言笑的我,竟跑到台前,就一言難盡。

事緣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人數,由零三年的一萬宗激增至一零年的四萬宗,直接導致在私家醫院出生的嬰兒數目由零三年的一萬一千宗大升四倍至一零年的四萬五千宗,造成在私院工作的醫生和護士的收入颷升,引致公營醫院的人材大量流失,在公營醫院內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零九年底,威院的婦產科部門主管亦請辭加入私院服務,士氣更一落千丈。我亦被召從操故業,於去年初再一次担任部門主管,並當上醫管局婦產科中央協調委員會主席,統籌制定挽留人材的方案。上任初時,整個醫管局內只剩下89名有專科資格的婦產科醫生,情況十分嚴峻。若不能及時扭轉形勢,不單眼前的婦產科服務不能維持,更甚的是醫學生及專科醫生的培訓基地亦受破壞,對香港的禍患更深更遠。

與幾位醫護同事反復討論及分析,認定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數目激增,是公營醫療系統瀕臨崩潰的源頭,任何在醫管局內採取的挽留人才手段亦只會徒勞無功,促使政府運用權力,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數目,才是對症下藥。香港產科關注組就是在這背景和理念下組成,目標只有一個,維護公營婦產科服務的完整,確保母嬰的安全,手段只有一種,和平理性去表達而不會採取激烈抗爭手段,行動的第一步是在去年三月發起的聯署聲明,向政策局發出警號,提出訴求。

由市民群眾發起的運動,絕大部份都會在三兩天自動消失得無影無踪。但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所引發的關注及迴響,遠超關注組的想像,接下來的數月,媒體報導及各界的討論,可說是鋪天蓋地,促使政府前所未有的在四個月內,為來港產子的孕婦數目設限。

當關注組滿以為問題有望解決之際,去年衝關闖急症內地孕婦較前年大升一倍,入境處人員忘於堵截,急症室及產房同事亦疲於奔命,最近特首在北京述職時向中央尋求協助,正好說明事態嚴重。我同意落閘會使更多內地孕婦未能成功預約來港產子,但受影響的應是預產期在今年的孕婦,所以我不同意有人將闖急症大升歸究於是關注組落閘的幫倒忙,中介公司的鼓勵及協助才是闖急症的主因,政府有需要及早提出政策措施,以防闖急症在龍年越演越烈的亂局。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不單給公營醫院婦產科和新生嬰兒科的服務帶來負面影響,亦使私家醫院的服務向產科傾斜。此外亦凸顯公私營醫療體系的失衡,若公營醫療體制依舊停留在現有的模式,鼓勵醫保,外判服務,只會加劇人材流失,難以維持。內地孕婦產子關係人口政策而絕不應彼視為是醫療產業,如政府不能確保內地孕婦在港誕下的孩子得到良好教育,又如何能指望他們成為香港未來的創富動力,而不是成為福利負擔。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對香港的影響極其複雜,很多人包括我只看到問題的一部份便作出反應,是現代版的瞎子摸象,缺乏以香港長遠利益為依歸作基礎的政策部署。

有好友提醒我在關注組的行動開罪了不少人,起初我摸不著頭腦,何解以“為香港好”出發的行動反遭到敵視。你的一句什麽是“為香港好”叫我沈思了好幾天也找不到答案。有人問何不趕上這尾班火箭,離開政治旋渦,化作月球人(即每月收入達一百萬),豈不快哉。我的答案是因為信仰,並對生命價值的執著。二十八年前的我是個年輕熱血的醫生,現接近退休年齡的我慶幸血仍未冷。
除夕夜跟一班跑馬拉松的好友倒數歡聚,但在新年假期還未完結,媒體朋友的電話又此起彼落追訪和內地孕婦相關的問題,似乎在政治爭論上的馬拉松,還有很長的路要跑。

我預計你對我的想法又有很多相反的意見,我享受你提出用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但願很快能再見你面,與你聚舊辯論,是我一大樂事。

德康
二零一二年一月七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