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唔知生存為乜?」
「爹地媽咪唔理我,男朋友撇我,我生存仲有咩意思吖!」
「又肥佬嘞,我真係無用,不如死咗去!」
以上青少年的煩惱,每個年代皆有所聞,亦有青少年將此想法付諸實行,無謂地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根據「檢討兒童死亡個案先導計劃」檢討委員會於2011年1月發表總結報告,2006至2007年已向死因裁判法庭呈報的24宗涉及17歲或以下自殺個案中,有17宗涉及15至17歲的青少年。最常見的自殺原因為家庭、學業和感情問題。
阿辛(化名)今年17歲,正讀中二,曾先後三次因學業問題而自殺。
他小三時隨父親由內地來香港定居,未來港時他的母親和弟弟已定居香港多年,由於他跟母親兩地相隔,阿辛自小由爺爺奶奶揍大,加上父親早出晚歸,而他素常甚少跟隔壁的小孩子玩,所以他的童年生活是較為孤寂。
阿辛初來港時,跟同學相處頗融洽,但小六時開始格格不入。中學升上了一間成績較好的學校,可惜功課追不上,開始害怕上學。加上父母常掛在口邊,期望他可升讀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舒適的工作,增添了不少無形的壓力,令他不時感到生存沒有意義,產生尋死的念頭。
由小六開始,他先後三次以食安眠藥、跳樓及燒炭去了結自己的生命,但僥倖地每次死神都未能奪走他的性命,經社工跟進及輔導後,他尋死之心開始冷卻下來。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副中心主任何永雄認為不少尋死的人,皆因遇煩惱時欠缺人開解,而互聯網的普及,更易讓這種自殺風氣漫延,甚至形成群組自殺。為此他廣招義工,希望合眾人之力,能在網上開解欲輕生的人,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把他們從死亡邊緣尋回。Paula就是其中一位義工。
Paula現年廿二歲,為輕度弱智院舍的社工,自小感到家庭沒有安全感,所以在少年反叛期便開始結識男友,希望從他們身上找到失落的安全感。但一個又一個的男朋友令她感到失望,她曾多次以「界」手威脅男友不要跟她分手,但弄巧反拙,男友卻因她常「界」手而離開她,令她頓時欲了結生命,後得社工前輩的開解,幫她重拾做人的希望。
現在她希望透過昔日不如意的經歷,去幫助和鼓勵在死亡邊緣徘徊的人,希望透過互聯網,把他們從死神中搶回來。
青春少艾,生命有無數可能;死不如生,不如及早回頭。
監製:鄭惠芳
導演:黃兆均
資料搜集:郭可芹
播出日期:2011年5月9日 八時至八時三十分亞洲電視本港台
協助機構: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