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

【階段二】技巧:《IES基本步(12之7)﹕數據分析三步》

http://life.mingpao.com/cfm/probe3.cfm?File=20110526/probe01/gfk2.txt
文章日期:2011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通識科專題研習許多時候涉及數量化的分析。有同學會把問卷蒐集資料或圖表,等同數量化的分析。事實上,可應用量化分析的還有「觀察」、「內容分析」等不同研究方法。圖表並非量化分析的全部,只是量化分析的一個佐證、一種表達方式,引導報告讀者了解研究數據,以助了解研究課題。

要分析和表達數據,同學先要就數據的類別性質分類﹕它到底是類別資料(Nominal Data)、等序資料(Ordinal Data),或是等比資料(Ratio Data)?接同學可按不同資料類別運用不同工具分析,如「類別資料」如性別資料,可以用百分比表達男和女在樣本中所佔的比例;「等序資料」如教育程度,可以運用中位數描述資料一般情;而「等比資料」如薪酬水平,可以直接計算出平均數。

按不同資料運用工具分析
然而,處理研習所關注問題之前,同學可先就數據進行一般描述,以了解數據所反映有關研習樣本的情,例如可以用基本的比例、平均數等,了解「樣本情」和「樣本所代表研究對象的情」是否有很大差別。一個代表香港中學生的樣本,男女比例有沒有偏頗?樣本的平均年齡是否貼近中學生的年齡?此等內容可反映樣本的代表性。

再下一步,就是實質分析
 1. 有沒有需要就研究假說,把樣本分組比較?如何把樣本分組?比較哪些特徵?
◆例如分析香港社會是否比過去更不和諧,研究者可以比較近十年和之前的一段時期,每年示威的頻率的平均數增加幅度;又或不同階層教育水平的中位數有多大程度上的差別,以了解香港的學習機會是否均等。這是一般常見的二變項分析。

2. 有沒有對數據所展示的情提出假說?若有的話,所得數據能否印證或否證假說?當中的原因會是什麼? 
◆例如就近來多了社會人士認為香港有更多深層次矛盾,所以研究員提出︰「香港示威比過去增多了。」又例如由於一般人認為香港教育制度有效令港人有平等教育機會,所以研習員提出︰「不同階層的人的教育水平中位數大致一樣。」

3. 不同持份者及學者,對有關情有何看法?是否和數據一致或不一致?當中原因又會是什麼?
◆例如有一些參與跨代貧窮研究的學者,或會強調香港的教育制度本能有效促進平等的教育機會;一些學者進行和諧社會的研究則表示和諧指數每年下降。
總括而言,有關分析的部分強調的是假說、數據或文獻的比對分析。就當中的一致或矛盾的地方解釋,回應研究問題,期望透過不同的視野對觀點批判探究,以求得出相對客觀或紮實的結論。

知多點﹕善用百分數
百分數是分母為100的分數,常用作表達及分析數據資料,適用於所有類別資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