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

2011-11-12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區議會選舉後感

 

明修兄:

您好!香港區議會選舉剛剛結朿。過往臺灣大選的時候,多謝您帶我參加各種造勢大會和為我分析形勢。現在應該讓我和你分享一下我對香港這次大選的觀察和感受。

如果要用一句來總結,我會說:當泛民互相殘殺的時候,香港社會已經靜靜地向右轉向。

我和許多學者在選前預料,這次投票率會偏低,泛民會大敗。泛民最大的黨派是民主黨,因為去年五區公投和政改問題與公、社兩黨出現矛盾。由黃毓民帶頭的人民力量從社民連分裂出來,在這次區選狙擊民主黨,寧願玉石俱焚亦要民主黨票債票償。民主黨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不會失去太多議席已經不錯。

至於公民黨和社民連,一向缺乏紮實的地區工作,大家都看淡他們的選情。長毛經常在議會擲生果對抗制度性暴力,或者有些年青人會叫好,但家長們卻覺得他們教壞細路。公民黨以往很受市民歡迎,但近來民望插水,原因是港珠澳大橋和外傭居港權官司中,不少人質疑公民黨妄顧公眾利益,操控無知阿婆,有破壞無建設等等。和他們競爭中產選民的自由黨和新民黨當然借機落井下石。我們都有預感,公社兩黨這回凶多吉少。

我預計投票率低是因為感受到自去年政改以後,泛民內部不斷互相攻奸令市民非常厭倦。如果中間選民失去投票意慾,在整體票數減少的情況下,擁有鐵票的左派就會佔盡上風。結果,投票率竟然不跌反升;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泛民在高投票率下仍然大敗!

當然,大敗與否仍要細心分折。傳媒在開票一刻的焦點,是泛民幾個重量級人物紛紛下馬。整體來說,泛民政黨在區議會議席從2007年的93席減少至83席。民主黨原來有59位區議員,因為政改的爭議,一批區議員退黨組成新民主同盟,選舉前剩下50位區議員; 這次選舉後進一步減少至47席,連前黨主席李永達都下馬。公民黨就更糟糕,選舉前有11位區議員,現在剩下7位。陳淑莊在她從政的起點輸到流淚。最大輸家是激進民主派,社民連4位角逐連任的區議員全軍覆沒,麥國風更在敗選後抱怨長毛向曾蔭權擲雞蛋。人民力量派62人出選,只取得一席,平均得票率是10%,是各黨之末。

最令泛民心寒的,是這次比07年增加的5萬張選票,竟然較多是投向建制派。當黃埔東民主黨候選人黃碧雲目睹該區投票率高達50%,傳統智慧令她相信這是中產階級的覺醒,誰知是有更多選民出來支援梁美芬。有些人質疑北京早在各區種票,但以山頂選區為例,很難相信自由黨激增的票數是種出來的。我想,泛民不如坦誠地面對,中間選民在向右轉,用選票向泛民 say NO.

我相信過去一年多,香港中間選民對於泛民日嘈夜嘈已經非常厭惡。市民亦分不清社民連和人民力量對暴力抗爭和票債票償的立場有何不同? 民主黨對外傭居港權和利用司法處理政治問題的立場與公民黨有何分別? 總之,泛民互相指責的 “密室政治”、”投共”、”非理性”、”民粹”等等構成了整個泛民的負面形象。中間溫和的市民感得失望和厭倦,而保守的市民就覺得局勢混亂, 一切權威, 規則和倫理都受到挑戰.這種焦慮感變成支援建制派的選票, 希望"撥亂反正"。

面對選後的困境,泛民或者要來一次大整合, 又或者溫和民主派要與激進勢力來一次 "大切割",否則泛民只有攬著一齊死。很明顯,泛民各黨派裂痕太深,大和解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區選之後,民主黨、民協和公民黨已公開與人民力量割蓆,而社民連則兩面不討好,前景堪虞。

其實激進不一定是壞事,暴力有時亦是必須。我和你說過,如果生活在當年韓國獨裁統治下,我可能會在延世大學與學生研究如何製造氣油彈; 如果經歷1960年南非沙佩維爾屠殺事件, 我也可能會跟隨曼德拉去打游擊。每一種民運策略都應該放在不同社會脈絡去考慮。在香港這樣的文化歷史背景下,民主運動如果跟著黃毓民走激進路線,最後只會是脫離群眾。更何況人民力量連支援五區公投的公民黨和民主黨一些年青候選人都照樣狙擊,連基本政治倫理都缺乏,怎能當他們是同路人呢?


除了切割以外,我相信泛民支持者更想見到的是民主黨、公民黨和民協合併。民主黨欠缺的是政治明星和與新進公民社會組織的聯繫; 公民黨欠缺的是政治現實感和與社區的聯繫; 民協的路線已被民主黨發揚光大,在深水埗愈紮愈深卻無力在政策層面實踐理念。如果他們不取長補短,團結一致,真不知泛民日後如何迎戰愈來愈整合的建制派呢?


看到這裡,我相信你會說,這些只是讀書人一廂情願的想法。


既然如此,我就在此擱筆,祝您生活愉快!


陳健民

2011年11月12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